调解工作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解决方式,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强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各种组织之间的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
一是因土地征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是当前较为复杂、较为难处理的一类矛盾。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土地因“公共利益”的需要面临被征收的境地,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矛盾的产生,如因征地补偿标准的高低引发矛盾纠纷、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因失地农民转型难、生产生活出路受困而引发矛盾纠纷等。
二是因民间琐事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相邻关系(如地边地界问题)、家庭婚姻(这类纠纷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表现形式是:随着农村务工经商队伍的扩大,有些打工者嫌农村媳妇或丈夫土气而另寻新欢,一方要求离婚而另一方坚决不离引发家庭矛盾纠纷,有些留守妇女耐不住寂寞寻求刺激导致第三者插足,同时存在不赡养老人等情况引发的纠纷)以及民间借贷等引发矛盾纠纷。
三是因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近年来,我县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事故的双方对责任划分基本没有争议,但对于赔偿范围及标准存在分岐。
四是因土地权属、林权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呈上升趋势,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农业税减免,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原来抛地经商务工的人员纷纷返回原籍要求耕种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已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承包给种地大户或发展经济林,有些是通过个人协商代耕种,由此引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发生冲突,出现合情合理不合法的情况,这类纠纷群众都比较敏感,涉及面大,调解难度大,还容易激发群众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二、如何开展调解工作
一是要做到“三心”既:“耐心、关心、细心”。诉至法院的纠纷,一般来讲都是有较深积怨的。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能够耐心、细心的做当事人工作,关心当事人的疾苦,还要在调解工作中向当事人传达出我们的善意和化解矛盾的诚意。从细节问题入手,让其将肚里苦水讲完,即便这些事情与案情无关,也让其讲完,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倾听。这样会让当事人切身的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这对案件调解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善于选择调解场所和营造调解氛围。一般而言,如果是相邻纠纷,最好到双方都信赖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里进行调解,因为谁都不想让人说自已小肚鸡肠;如果是因田间地角界线或用水发生纠纷,那调解地点最好选择在现场,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纸上谈兵;如果遇到夫妻不睦而一方回了娘家长时间不回来的情况时,最好到其娘家进行调解,这样一方便于借坡下驴向对方及其父母认错,对方家人也争了面子,双方和好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三是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做好调解工作。我们在调解纠纷时,往往是演独角戏,对于普通纠纷的调解是可以的,但一旦遇到棘手的纠纷仍采用单打独斗的这套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比如一些新类型纠纷,如专业性、行业性纠纷,肯定会束手无策。遇到这类纠纷时,就需要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的人参加,如国土管理员、农业技术员、退休的法官及调解过类似纠纷的有丰富调解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参加,也可邀请与双方当事人有特定关系的人、德高望重的人参加,这对于做好调解工作都十分有益。
三、“四法”是调解工作的一济良方
一是以真情感染法,用真情去扣动当事人的心弦。
二是以柔克刚法,在调解中,不能硬碰硬,而要和风细雨耐心疏导,并利用当事人喜欢听好话的特点,好言相对,只要把道理说到家,矛盾就能解决。
三是亲情促动法,即在调解中,充分发动当事人的亲朋好友进行规劝,做工作,促进矛盾的解决。
四是群众抨击法。在调解中有意识地组织村民小组召开会议,以大多数人的态度来给当事人压力,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和解。
四、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
矛盾纠纷解决的前提就是诉求表达渠道的有效畅通,否则会导致当事人调解、和解的意愿逐渐降低而使矛盾激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大调解机制的构筑应运而生。实践中,大调解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方针和“平等自愿、合理合法,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基本原则的调解;二是行政调解,是指由党政部门牵头、司法部门指导、其他部门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调解。三是司法机关的调解,是指法院内部全员、全程的诉讼调解,涵盖了受理前、立案前、审理中和审理后的调解。由于大调解机制的运行基础并非依赖于新建一个机构去代为履行各相关部门的调解职能,而是各相关部门调解工作触角的延伸和调解工作网络的对接,故对社会矛盾能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