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词典里解释为:1、“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这是物理意义上的压力。2、“威逼或制伏人的力量”,这是人的社会性层面上的压力。这里我要着重说的是这种压力,特别是法官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的人有以下症状:暴躁、焦虑、易怒;睡眠品质较差、失眠犯困;健康指数明显下滑,经常感到不适,容易生病等。
现在,许多法官都感叹:法官是天底下最费人的职业。一旦成为法官,手里拿上了案子,你的心里和精神就不得消停——在审理案件中唯恐证据核实不全面,唯恐事实认定有出入;撰写法律文书时害怕措辞不严密,论理不充分;判决案件时担心法律适用不准确,责任划分不公平;案件判决后害怕上级法院改判,害怕错案追究,害怕当事人上访,害怕当事人自杀。总之,只要你手里拿着案子,你每时每刻都会在法律和事实之中纠缠,就会在人情和良心之间煎熬,你就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成日里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法官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呢?在经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时期,人民法院依法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当前,由于我国法治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司法地位和司法权威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有些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怨恨社会、铤而走险,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一经媒体炒作披露,就会像酵母病菌一样在社会上疯狂放大蔓延。另一方面,法官也普遍感觉办案难。由于缺乏良好的法治传统和司法环境,人情干扰多、暴力抗法多、上访多、相应的考核机制也不科学,法官在办案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法官的心态,很多法官都不愿在业务部门办案,要求到综合部门工作;很多法官认为办案越多责任越大,差错率越高,不愿快办案、多办案;有些法官担心被当事人伤害报复,刻意疏远当事人,与当事人保持距离,不愿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法官普遍感觉责任重、压力大、收入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危害着法官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社会过多关注的是社会大众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而忽略了在当前的国情下法官这一职业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职业压力。 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对法官这一职业群体的人性化关怀,我国基层法院的法官大多数已经长期陷入精神高度紧张的状况中,产生了倦怠逃避心理、机械麻木心理、紧张焦躁心理、担忧焦虑心理。法官也是凡人,有快乐也有烦恼,也需要一个感情释放的港湾。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法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更需要良好的心里素质。社会对法官的误解和指责,固然需要法官有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承受,但改变这种状况,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官保障制度和强有力的社会理解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支撑。没有社会的理解和关怀,法官的境遇将是艰难的、甚至是悲惨的。社会对法官抱有太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法官有太高的良知和太多的智慧来抚慰自己的伤痕,希望法官神圣威严的审判来解除积怨,希望法官公正刚强的脊梁抵挡权力的侵蚀和社会的不公。然而,在推进法治,依法保障公民权利的进程中,“谁来保障法官的正当权利?”当法官的权力受到掣肘时,怎么来给法官撑腰壮胆?当法官遭受不公平的指责时,怎么为法官排忧解难?在目前的这种社会形势和制度还不太健全完善的环境中法官只有调适自己,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找到心理的平衡点,寻找更多的良性压力而尽量避免恶性压力的出现。
那么,如何缓解法官的心理压力呢?
一、坚持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一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如果能够游刃有余,就不会感到工作的压力,而会享受工作的乐趣。精通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成为行家里手,一切成功的大门都将为我们敞开,我们就能时刻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承担失败带来的压力。
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就必须学习,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热爱,学习就不再枯燥,过程就不再漫长,即使遭遇困难和挫折,也能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法官热爱学习,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境界,他的生活就会充实。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疑难问题的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法官。
有的人满足于现状,总以工作忙、事情多为理由疏于学习,却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在交际应酬上;加强学习,需要戒除浮躁,静下心来,摒弃功利思想,抵御吹捧奉承,真正安坐下来、深入进去,用心读书,把业余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上。
二、处好人际关系,赢得配合帮助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充分说明了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要赢得别人的支持就首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我们感受到轻松愉悦,能够使我们更容易得到他人无私的赞美和帮助。反之,一个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就会感到压抑和沮丧,别人就会对他敬而远之,就不容易得到支持、帮助和理解。要赢得朋友,保持友谊,避免人际关系破裂,首先要心悦诚服地接纳别人,要记住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往往建立在我们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前提之下。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只有那种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接纳、喜欢他们,愿意同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真诚。真诚是一种特质,它能为我们带来自我满足、自我尊重,是我们每天的精神力量。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要求,所有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第三要真心的帮助别人。人际交往中不能有“掂量与他人交往值不值?”的思想。在与人的交往中,乐于助人,能让别人感到快乐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也是一个人的声望,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这种声望,努力使自己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善可亲,让别人喜欢我们、接纳我们。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坚定的和他们站在一起是我们的责任。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去投资,一个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的人不仅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喜爱,还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是那些不付出的人所得不到的。一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的,这些人面临人际交往的困难和压力,就会孤立无援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帮助。
三、增强心理弹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虚弱的精神比虚弱的肢体更加可怕。有句话说得好: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对挫折和失败的认知态度和承受限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健全的人格就是自立、自强和永不气馁、永不屈服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存在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以及快乐和痛苦两种选择。成功当然使人快乐,但失败并不完全是痛苦的事,如果能从失败中找出教训、探索出成功的路子,何尝又不是快乐的事?所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是我们抗御挫折和失败的基础,只要精神不垮,事情总归有回旋的余地。
弹性和毅力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韧度。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对结果有充分的估计,而且是正反两方面的,不要一厢情愿地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成功的赌注上,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控制在我们的感情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足够强大的心脏,既要听得进赞美和表扬,更要容得下疾风和批评,要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反思功夫。
四、培养爱好、适当运动、创造快乐幸福
兴趣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可提高身体内啡呔的水平,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遇有心理压力的时候,身体内啡呔生产量较大,速度也较快,应付日常精神困扰的能力也就比较强。所以运动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压力,让人保持良性的、平和的心态的方法。让我们从每天开始,走进晨曦迎接太阳、伸展四肢吐故纳新、增强体魄强健精神,信心百倍的开始新的生活、自信勇敢的迎接各种挑战。
感到有压力是正常现象。事实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压力才能保持健康。法官的心理要保持和谐,需要一定程度的压力来唤醒自我潜力,以保证身心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要对工作抱着开放的态度,将学习和工作看成乐趣,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以辨证的态度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正确看待自己,能自尊、自爱、自强及自我肯定;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力求准确定位;在顺境或逆境中,能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做一个乐观积极的工作者。通过积极主动的调适,预防和缓解工作压力、促进心理和谐,变压力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