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原告冉某、被告向某系亲戚关系,原告是被告的亲侄子,可就是这亲侄子偏偏却将这亲姑姑告上了法庭,是什么原因让侄子连亲情都不顾,非要和姑姑对簿公堂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起因
    2013年1月,被告夫妇在河南高速路上承包工程,因为资金短缺,向原告借款100000元,原告念在和被告即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又是亲戚关系,为了解决被告夫妇的燃眉之急,于是多方筹措,终于凑够100000元借给被告夫妇,双方约定利息按银行贷款利率计算。
经过
    还款期限届满后,被告夫妇未向原告偿还借款,经原告多次催要,被告均以各种理由推脱,直至2015年被告夫妇还是未偿还借款,同年4月27日,原告再次找到被告夫妇要求偿还借款,被告夫妇见推脱不过,于是就和原告商议,给原告写一个欠条,欠条的金额连本带息共138000元。但经过两年后,被告夫妇仍无归还原告借款的意向,原、被告因此事也互不来往,亲情关系逐渐恶化。原告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拿起了法律武器向被告夫妇讨要借款。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那一幕。
结果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夫妇虽然承认借款的事实,但是就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偿还,承办法官尽量从亲情、法理角度做当事人的工作,希望尽最大程度在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下又能修复原、被告亲情关系出现的裂痕,最终在法官的极力耐心劝导下,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夫妇分两次偿还清欠原告的138000元,原告不再主张这138000欠款的利息,双方握手言和,被告也听到了原告一声久违的称呼“姑姑”,双方的亲情关系终于在法庭上得到了修复。
情怀
    本案虽然案情简单,如果一纸判决签发,虽然能从法律上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但是却让原、被告的亲情关系越走越远,到时候可能不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很有可能发展为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社会效果极其不好,调解无疑是解决本案最好的途径,通过调解结案可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不再主张这138000欠款的利息,双方握手言和,被告也听到了原告一声久违的称呼“姑姑”,双方的亲情关系终于在法庭上得到了修复。